美团地图,追究难成大器
对此,美团回应去年组织机构升级中成立了LBS平台,含LBS服务、网约车、大交通、无人配送等部门,其中就包括地图业务,正式承认美团地图项目的存在。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艾媒咨询发表的《2019 Q1中国手机地图行业市场检测报告》显示,预计2019年手机地图用户将达到7.55亿人,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的月活用户数超过3000万人,腾讯地图位列行业第三。
地图行业头部效应明显。
此时,美团点评选择做地图意欲何为?只怕不仅仅是为无人配送、 探索 配送新模式做准备,而是想打造一个以美团地图为根基、延伸出外卖、到店、出行等的业务闭环。
倘若目的地达到,美团地图会冲击到现有的地图行业格局吗?再度扩大边界的美团点评有机会弯道超车吗?如何平衡与当前第三方地图的合作关系?
其实,美团地图成功上线,也掀不起风浪。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称2019年外卖业务有望突破六千亿元,订单单均配送时长为29分钟,美团外卖骑手日均服务用户29位。
为了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美团点评早在2016年成立了无人车配送项目组,之后升级为无人配送部,再升级为无人配送开放平台。
2018年9月,美团无人配送车“小袋”在雄安新区试运营,采用精准定位和地图数据完成配送任务。
除了无人配送车“小袋”,美团点评还开发了室内配送机器人“福袋”、中型自主运输车“魔袋”等设备。
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惠文曾表示:“无人分配将带来技术挑战,但最困难的挑战是将技术与商用、用户体验有效结合,这就是我们推出无人分发开放平台的原因。”
这其中一个技术挑战就是高精地图。
有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告诉记者:“无人配送对地图数据处理要求较高,使用第三方地图在大数据收集、实时响应、安全保障等方面有所不足,因此这块业务不能加以他人之手,于是京东在2018年7月成立了京东地图,而高德地图本就属于阿里系,菜鸟网络的‘无人物流网’可放心使用。”
美团点评摩拳擦掌,为“地图梦”做起了准备。
首先,申请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但申请暂未获得通过,《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规定“互联网地图服务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需设在中国境内,且不得与境外服务器共享地图数据。”
而美团点评的VIE结构协议有与境外实体共享数据的条款,这成为申请的一道拦路虎。
其次,美团点评尝试收购拥有资质的公司,曲线完成布局、跨过行业门槛,这条路BAT都走过。
2013年,百度收购长地万方,阿里巴巴入股高德软件次年完成全资收购,2014年腾讯收购大地通途,并成为四维图新第二大股东,BAT先后获得入场券。
美团点评的收购意向目标为新三板昔日“导航明星”凯立德,但最终未洽谈成功。
直接、间接两条路都遇到麻烦。
不过,美团点评并未放慢脚步,挖来张绍文负责组建美团地图团队。
张绍文曾任百度主任架构师、百度地图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具有丰富的地图开发、运营、管理经验。
美团地图做起来,受益的不仅仅是无人配送,而是整个业务体系。
美团点评的主营业务为外卖、到店、出行等,这些业务都与地图有所关联,用户可在第三方地图上看到外卖小哥、司机、酒店等的位置。
有内部人士称,地图业务位于底层、属于To B端,用户不太关注,用美团地图替换第三方地图,只要不出现技术故障就不会察觉,切换过程阻力较小。
此外,美团点评骑手对外庞大,也对地图业务数据采集有所帮助,对此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也表达了认同:“多年以来,美团累积了大量外卖配送路径的数据,其中包括商场、写字楼、工业园区的数据。”
因此,地图是美团点评业务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补上这一环,美团点评即可打造一个完全可控的业务闭环,且各项业务之间可相互导流。
这就是为何知名互联网都要涉足地图业务的缘由。
百度有百度地图、阿里巴巴有高德地图,腾讯有腾讯地图,京东有京东地图,滴滴出行有滴图,谷歌有谷歌地图、苹果有苹果地图……
翻看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财报,都没有单独罗列地图业务的具体营收状况、盈亏状况,有的只有用户数、月活用户数等数据。
譬如,百度2019年Q1财报显示,百度地图截至2019年3月,用户数超过2亿人同比增加3倍多,参与除夕夜领红包的用户达到了千万量级。
“地图业务在互联网公司眼中为重要的流量源头,优先级高于盈利,美团点评也不会例外,这块业务烧钱也该做。”一名私募人士称。
美团地图对美团生态体系有较大影响,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不值一提。
在C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与腾讯地图位列行业三强,背靠阿里巴巴、百度与腾讯的强大生态体系,早已瓜分掉主要市场份额。
美团地图没有划时代的创新设计或里程碑式的应用场景突破,是无法颠覆现有行业格局的,而高精地图的先行者、 探索 者、创新者恰好又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与腾讯地图。
依靠成熟模式,美团地图无法吸引C端用户尝鲜,因此美团地图对行业的影响集中在B端,不过影响也不大。
一是对美团点评现有的第三方地图的部分替代。
在腾讯LBS官方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4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滴滴出行、微信、美团、大众点评。
美团地图对腾讯地图有一定冲击,但腾讯为美团点评第一大股东,且微信入口为美团点评提供超过11%的订单(数据来自美团点评招股说明书),因此双方的合作大概率将继续下去,互为备份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地图服务。
二是与竞争对手赛跑。
在无人配送领域,菜鸟网络、京东的地图业务发展的相对更早,处于抢跑状态,而美团点评处于追赶状态,不过无人配送还处于 探索 阶段,美团点评还是有机会的。
至于出行方面,高德地图、滴滴出行(2016年成立滴图)早早拿到地图入场券,美团点评单单凭借地图业务是无法后来居上的。
此外,外卖领域,饿了么已逐步追赶上来;酒旅领域,不敌百度力挺的携程、阿里巴巴扶持的飞猪、腾讯旗下的同程艺龙;新零售领域,落后于阿里巴巴麾下的盒马生鲜。
美团地图对美团点评生态体系有所帮助,但并不能改变美团点评被围攻的局面。
滴滴地图上面怎么添加商铺资料
滴滴打车地图是内置的,无法添加商铺资料,需要添加商铺资料需要在其他地图实现。
百度地图为列:
1. 使用预先注册的百度帐号登录,然后打开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点击进入。
2.打开百度地图后,你可以在地图底部看到免费的商家并点击。
3.点击商家的免费标签,下面的窗口将弹出,选择相应的认证,并点击立即认证。
4.然后选择你所在的地区并搜索——点击“添加笔记”免费并输入你的商店地址。
5.然后添加店铺的相关信息,如店铺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颜色*的必须填写)。请确保单击地址以指示位置。
6、然后填写品牌(如有、填写、不填写)、行业、营业时间、店长(最佳店面形象)、注意红色*必须填写。然后单击next。
7.最后,填写联系电话,上传资质、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证件必须合法有效,有授权)。填写并上传好,可以提交,如百度管理员审核。
大家觉得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这三个的区别在哪里,
大家觉得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这三个的区别在哪里,
在地图行业做了一段时间,给大家介绍下这三个地图的一些情况:
1、腾讯地图:腾讯做地图比较晚,之前有两个品牌,分别叫SOSO地图和QQ地图。主要人员是在北京两个部门SOSO线和研究院在做。后来合并在一起改名叫腾讯地图。腾讯的北京分部,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有什么特别口碑的产品出来,因为毕竟是分部,向心力不强,北京的机会又多,导致腾讯北京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其次,加班太少,完全没有网际网路的拼劲。加上人员编制不多,投入较少(对比百度和高德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只有人家1/10),重点大多在街景。加上后来和滴滴的合作动荡,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2、高德地图:高德地图是靠地图行业起家的,资历和四维一样老。公司的重心就是做地图及车内导航仪,国内只有13家单位有甲级测绘资质(高德是其中一家,百度都没有这个资质)。高德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线下扫街,就是逐条道路和街道进行测绘。在成从武时代,还是花了很多心思做地图做一些营销(例如林志玲语音包)。但随着13年被阿里收购,很多高管离职和核心骨干离职,使得当时的高德地图质量不可控,产品质量有大的波动。我在14年几次长途导航都出现问题,我也不再把高德地图作为首选项。现在也许有改观。
3、百度地图:这是我目前最常用的地图,其实也比较好理解:百度在移动网际网路时代一直没有拿到船票,百度地图是为数不多的拳头产品,因此在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较大。产品也经过这么多个迭代,加上百度在大资料方面还是有优势,百度地图在这款产品上还是做得不错的,我最常用的就是看实时路况(确实比较准),道路更新也比较快。
如果要到外地,建议可以在手机上安装高德和百度地图,出现一些异常时两个轮换著用,双保险。希望能够帮到你。
大家觉得 百度地图 腾讯地图 高德地图 那个最好。
百度
' 什么百度地图 腾讯地图 搜狗地图 高德地图
你是要问那个好用吗,我还是觉得腾讯地图挺不错的,腾讯地图不但可以看导航,还能搜寻你所在位置周边的交通出行、美食畅饮、酒店住宿、娱乐休闲、生活服务。而且定期还有养护车的提示呢,有了腾讯地图你连嘀嘀打车都不用装了,直接在软体里面就有一项功能直接能连线到滴滴出行,可以随时随地的叫车。是出行的必备神器。
百度地图 高德地图腾讯地图 都怎么做的
亲,你这个怎么做的是指什么意思啊,可能先是找人去实地勘测,然后技术人员再对 软体进行开发的呀,地图软体好坏一用就知道了,这三个地图我都用过,感觉腾讯地图,定位准、地点全、路线多。还可以使用离线资料包能省流量、省空间和省电,感觉比较好,还有周边搜寻美食,和街景地图,挺不赖的~
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哪个离线导航
腾讯地图
大家都知道,去年这三家地图软体可谓是纷争不断,从价格战到比拼服务,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是在讯号的以及电量的表现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腾讯地图,既然今天的主题就是极限测试,所以为了能够在无网的工作环境下需要借助离线地图的帮助。
测试中,关闭任何网路讯号,开始进行搜寻,分别对公交、驾车、步行三种形式的路线查询。腾讯地图的反应速度非常快,我们进行的任何搜寻操作,都会在瞬间做出反应,迅速的为我们提供出路线规划图,几乎感知不到明显延迟。可见无网环境下,腾讯地图是可以帮助我们搜寻出任何路线的。
百度地图
接下来我们在开始测试百度地图,以前我们认为离线地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无网的环境下进行路线的搜寻,但是经过实测后我们发现,百度地图还是需要进行部分的网路连线才可以正常的工作,如果是无网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任何的操作。
即便是有网状态,在讯号强度不高的环境下,百度地图依然会出现载入速度慢甚至于打不开的状况,搜寻路线后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才有反应,可见离线地图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零流量。
高德地图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高德地图,采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目的地,相同的路线搜寻之后,高德地图同样反映出了一个现状,就是离线地图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起到零流量传输,在无网的环境下,结果和百度地图一样,无法正常的进行搜寻。
经过以上的测试我们会发现,在无网状态下,只有腾讯地图能实现搜寻,甚至于拔掉SIM卡,同样可以正常的使用,而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虽然同样采用了离线地图,可是在无网的环境下并没能正常的工作。
那么腾讯地图零流量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简单说就是将云端的地图、位置和公交等资料迁移到手机端,搜寻和导航等服务引擎也实现本地化,核心服务不再需要行动通讯网路和云平台。
其实就算是我们下载了离线地图,在进行搜寻的时候,同样需要进行资料的传输,比如高德地图,虽然流量的损耗不多,但由于还是需要资料上传,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在有网路讯号的环境下进行,从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流量零传输,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地图客户端在没网的情况下无法搜寻的真正原因。
另外,腾讯地图在零流量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允许部分非核心功能服务联网,例如“卫星地图”、“附近”、“打车”、“团购”、“优惠”、“街景探索”、“地图明信片”、“位置共享”、“口袋路况”等。同时零流量模式所涵盖的核心功能仍无需使用网路流量。
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还有腾讯地图那个好用
高德地图比较好用,用了好几年了。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有什么区别和优劣势
这三款地图各有长处,高德地图原来是专做地图导航后期也做导航硬体和其他增值业务,地图更新比较快。百度主要做入口网站搜寻引擎,但是地图做的也不错。腾讯原来只是做即时通迅软体的,后来又增加了诸如门户、新闻、自媒体等诸多业务,最近几年才开始加入地图软体开发,这几款地图导航都可以联网实现实时路况更新。如果一定要比谁做的更好还真不太说得清楚,只能说在电子地图导航方面高德更专业更新及时,百度大资料更有优势,腾讯地图则融合在多款社交软体中,比如微信、QQ等呼叫、互动更方便些。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搜狗地图,腾讯地图,那个好用了?
个人觉得高德地图最好用(用过百度,腾讯,高德三种)
手机软体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哪个好
个人感觉还是高的地图好一些,我就是用高德地图,还自带导航功能,非常方便
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谁离线准带电子眼
您好,使用高德地图下载离线地图电子眼是可以播报的哦
“滴滴出行”审查未结束,App下架不等于结果,还有3家也列入审查
近日,滴滴出行APP被下架的消息传遍了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很多人对于APP下架和网络安全审查这两个有一定误解。另外,“运满满”、“货车帮”以及“BOSS直聘”三款APP软件同样被列入审查对象。
那么,下面跟大家“复习”下事件的起始:
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被爆出“数据打包上市”消息;
7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也是我国首次对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新用户无法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公告,滴滴出行APP下架,进行整改,原因为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在昨天APP下架的消息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的7月2日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之后所产生的处罚或者是结果,但实际上这两个属于两回事,网络安全审查并没有完全结束。
那么,APP下架和网络安全审查的“正解”是啥呢?
网络安全审查
此次对滴滴出行审查的依据法律是《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而网络安全审查的流程是有相关的法规规定,也就是《审查办法》,根据其里面规定,网络安全审查通常情况下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在初步的审查得出初步的结果之后,还需要把审查结果向成员单位(12个部委机构)和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意见一致,则将结论通知企业运营者;意见不一致,进入到特别审查程序,需要45个工作日甚至更长。
APP下架
从昨天的公告便能看出,APP下架的原因是处于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导致会出现APP下架相关法律是依据《网络安全法》,由此也可以看出APP下只是网络安全审查中的一环,不相同但是有相关联系。此外,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被下架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被下架的App完成整改,完善技术和管理机制并作出企业自律承诺后,才可向作出下架要求的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恢复上架。
从时间和处理过程来看,APP下架和被网络安全审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PP下架仅仅是在初步网络安全审查中,发现了问题,从而进行的一个保证性的“操作”,一方面是为了及时防止更多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到,一方面是保证接下来的更加深入的审查工作能够更加好的进行,因为如果不断有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审查的节奏。
因此,APP下架其实算是小事情,大事件才是7月2日启动的网络安全审查,也就是说对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并没结束,APP下架自然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后续的审查结果更为严重,那么很有可能会对滴滴出行的业务进行限制或者强制重大改革。
滴滴出行的大数据库到底有多重要?
滴滴出行作为国内打车软件中的龙头大佬,其数据库的庞大自然是不用多想的。滴滴出行因为也业务的原因,其数据主要收集到个人出行数据,道路交通数据。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两项数据并没有什么呀,也就是个人出行信息和绘制地图罢了。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普通人所能查到,看到的地图都是经过国家批准才会公布的,无论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等都是经过相关部门审查,一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信息是不会出现在能看到的地图上。
而因为滴滴出行业务的关系,其能够收集到非常多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或许包括了公共通信、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而这些数据涉及到国家安全,一旦这些数据信息泄露,遭到了破坏,对于国家安全、 社会 安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
在2015的时候,滴滴大数据曾经发布了一篇文章,该文章中对国家各部委的人员出行规律进行了公布,包括了中央纪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等等,并且从其数据得出了结论,“加班最狠——国土资源部”,“24小时无休——公安部”等等。
或许在当年看起来还是挺有趣的,但是结合现在所发生的时间来看,事件便不是有趣那么简单了。由此可见,在滴滴大数据库中,包含众多普通人所看不到,了解不到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大部分都包含重要数据(包括军事管理区、国防科工等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等重要敏感区域的人流车流数据,高于国家公开发布地图精度的测绘数据, 汽车 充电网的运行数据,道路上车辆类型、车辆流量等数据,包含人脸、声音、车牌等的车外音视频数据,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均属于重要数据的范围)。
因此,其实如果没有人爆料,滴滴出行在“漂亮国”上市,为了防止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风险,很大概率也会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并非个案,在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启动网安审查。这意味着,往后对于个人信息收据企业,APP将会在严管监控下运营,而从9月1日起,《数据安全法》也将会全面实施。
写在最后
无论是APP还是企业都是相连的,还是昨天所说的,任何企业都要遵守法律。特别是如今这个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了大部分企业收益的重要基础,如何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是如今这些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企业所应该考虑的。
滴滴出行被下架了,这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滴滴出行App下架了。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通知「 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
这一消息顷刻间引爆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了诸多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
与以往每一次热点并无太大不同,大量网友对此展开了推测、想象、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一时间众声喧哗,好不热闹。
有人说,滴滴被要求整改是因为地图测绘方面的问题,它通过对用户乘车路线的记录和分析,掌握了太多交通道路信息;
有人说,滴滴在海外上市后,泄露了国内用户的敏感信息,因而被调查;
也有人说,在上市过程中,有竞争对手从中作祟,利用用户隐私问题攻击滴滴,滴滴纯粹是倒霉。
无论是哪种说法,在足够充分的信息被公布前,都只能是捕风捉影的一种猜测,供人在茶余饭后闲谈的消遣而已。
不过,闲谈消遣之余,有一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它们隐藏在已发布行政文件当中的「 黑话 」里——表面上看起来四平八稳的文字中实际上存有暗示的细节。
这些细节不是厕所消息,而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已有的两份相关材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7月2日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 滴滴出行 」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及7月4日发布的《关于下架「 滴滴出行 」App的通报》中,便有一些信息。
7月2日的文件中,重点有两个——「 审查 」和「 风险 」。
审查滴滴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 」,后两个目的是连带的。
然而,与一般审查是为了确定「 有或没有 」不同的是,在这份文件中,网信部门已经告诉大众,对滴滴的审查不是「 有没有风险 」的问题,而是「 风险有多大 」的问题。
其中明确说了「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 」。「 扩大 」一词意味着风险已经存在,后续审查要做的并非定性,而是定量——即确定风险到底有多大。
于是,到了7月4日,网信部门在调查后,发布了新的通告,说明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 根据举报 」说明了事件的起因——确实有人举报,但举报者是权益被侵犯的个人,还是其他竞争公司,尚且不得而知。
「 经检测核实 」,就是7月2日至7月4日之间网信部门在做的事情,对风险大小进行核准,然后给出了结论「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
即调查后的程度是「 严重 」,但严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究竟有多严重要根据处罚意见来体现。
处罚意见是「 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
「 整改 」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风险仍是可控的,用网络用语形容大概是「 犯了错误,但还有机会;风险很大,但又没有那么大 」。
不过,在滴滴被点名之后,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发布公告,「 运满满 」「 货车帮 」「 BOSS直聘 」也将被审查。
公告中的行文内容与7月2日的文件完全相同。
这绝非偶然,这是一个信号。
然而,对民众而言,这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情况?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2018年曾说:
这话在当时引来了极大争议,反对者居多,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李彦宏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在本次「 滴滴事件 」当中,国内大众对「 个人隐私 」的看法几近一边倒,几乎看不到「 隐私换取便利是合理的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不少人都在控诉曾经遭受过的滴滴和其他App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隐私意识的觉醒与态度转变无比重要,它们是捍卫个人正当权益的出发点。
不过,经由议论后,另一个疑问又产生了——
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应该如何被妥善管理?
或者说,应该交由谁来进行监管?
是交由收集用户信息的公司,还是政府?
这是一个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被某些公司侵害过隐私信息的个人可能会对前者咬牙切齿,可 历史 上的一些曾发生的事情又在告诉我们,对后者的选择也必须慎重。
苏联时期,克格勃便对民众有着长期监听、侵犯隐私的行为。
一个更加鲜明的案例是《窃听风暴》,一部以80年代民主德国( 东德 )的秘密警察为原型拍摄的高度写实影片。
电影讲述了1984年,一位冷酷无情又忠心的东德秘密警察维斯勒对剧作家德瑞曼的长期监视——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凭借着经验与直觉,他便对有不忠诚嫌疑、意图逃到西德的德瑞曼展开了监听工作。
维斯勒与另一名秘密警察轮流值班,全天候地监听德瑞曼夫妇的生活。
但在此过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维斯勒逐渐被德瑞曼夫妇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艺的热爱所感染,他也开始阅读布莱希特的诗集,聆听钢琴曲,甚至对德瑞曼女士有所倾慕。在德瑞曼夫妻有叛离行为时,他选择牺牲自己的未来,保护他们。
他的人性复苏了,可也因此被降职到地下室做收发员。哪怕两德统一后,也只能做一个底层的邮递员。
观看这部电影时,观众会感到巨大的压抑感。
这种压抑与剧中东德人民的感受是相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政府掌握,没有一丝一毫隐私可言。
在政府全方位监视下,做事必须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个不慎就可能被秘密警察抓走,接受审讯,乃至命悬一线。
然而,即便悲惨至此,这部电影依旧是一个童话。因为前东德监狱博物馆馆长在观影后表示:
是的,一个都没有。
在政府权力膨胀,秘密警察肆无忌惮监视民众的时代,想要依靠人性觉醒来战胜权力压制是不现实的,人民只能逆来顺受,被动接受侵犯。
而与80年代相比,如今想要通过互联网侵犯一个人的隐私更加容易。
美国于2013年被曝光的「 棱镜计划 」就在提醒我们,互联网时代,政府权力会通过新的方式对民众自由与个人隐私造成巨大危害。
然而,互联网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信息生成,快捷支付、在线视频、网络 游戏 ......难以想象失去了互联网的生活是怎样的,现代人类不可能抛弃便利的信息化工程回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从根源上对权力进行限制,以防政府将手伸到个人隐私的领域,越伸越远,直到无法遏制的地步。
事实上,站在隐私和监管背后的,是人们的自由与安全。
为了安全,人们愿意让渡多大的自由出去?
而当自由让渡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还能说自己安全吗?
正如富兰克林在《1755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对总督的回复》中曾说过的名言:
如果人们选择让政府监管,那就相当于让渡了自由。就像疫情期间,为了安全,可以把出行记录等隐私让渡出去。
到了今天,全球各个商业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信息安全问题。那么,为了保障信息安全,是否要再次让渡自由,选择让政府监管呢?
监管权无论交给哪一方,都不会让人完全放心。
权力只能用权力来制衡。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政府或公司,而是第三条路——
由政府、 社会 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自由和安全尽可能得到兼顾。
人类 社会 从未经历过像今天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能如此轻易地获取各类信息。
人类不能为了安全而用自由交换,但是可以为了安全而互相协作,以保障自由。
评论已关闭!